公元2024年8月18日即农历甲辰年七月十五,是中元节,而在我的老家桂林两江的农村,则叫“七月半”鬼节。
视频号:桂林两江农村的中元节
这是一个送走先人魂灵、送走鬼神的节日,从农历的七月初七开始,祭祀供品,焚香祷告,迎接逝去的亲人先人进屋,到七月十五中元节,就送走逝去的亲人先人。也有些地方送走的日子不一样,有从七月十一到十七的都有“送先人”的。即使我老家的村庄,一个村庄的村民因为民族姓氏的不同,我们村的莫姓是七月十四送先人,而我们李、徐、秦三姓则是七月十五送先人。
图1、中元令节图
我在七月十五这天回到村里,不少人家的客厅“天地国亲师”的主图下,被一张中间写有“中元令节本音李氏堂上历代先祖考妣昭穆之灵位”的红纸蒙着,还画有马匹、单车和现代的汽车、动车、飞机等交通工具,以及一些古装人物。桌面上一小半碗饭上有鸡鸭猪肉,以及果品。
图2、在堂屋或客厅香案上摆上供品焚香祭祀
家家户户的堂屋、客厅香案上摆上祭供品,鸡肉、鸭肉、猪肉、粽子、粑粑等,点燃三炷香或九炷香,焚烧纸钱,香烟袅袅,连通天界。
晚上7:30之后,夜幕低垂,村里四处陆续传来鞭炮声,这是各家各户在送先人走出家门。我也从我家农村老宅祭供完毕后,与堂兄、侄子们作伴,提着供品和香火纸钱等,送先人出家门,到村里的水埠头上。
图3、在村里的水埠头上摆供品焚香烧纸钱泼水饭放鞭炮送先人走
此时,村里的李姓、徐姓人家,家家户户陆续提着供品,先后来到了村里的水井、河流的水埠头之上,按照村里各自姓氏划定的地方,焚香,烧纸钱冥币,摆出供品,泼水饭,放鞭炮,点燃腊烛为逝去亲人照亮送行,将祭供的饭肉酒加上水泼到地上“泼水饭”给逝者。之后叩送先人走。仪式完毕后才离开。
图4、大信封封好烧给逝去的亲人
也有买来阳间寄财冥中受用的大信封,封好纸钱纸衣纸房纸首饰等专给逝去的亲人烧(捎)去。
桂林城镇一些地方在烧纸钱泼水饭的地方还划个石灰圈,以保护自己逝去的亲人享用纸钱水饭,不被孤魂野鬼来抢食。但在我们这乡下农村不划石灰圈,只是一个姓氏统一在一个地方烧纸钱摆供品泼水饭送先人。
图5、石灰划圈
如同有天公感应,农历七月半后,总会下一两场大雨,把祭供品和泼的水饭冲刷得干干净净。
图6、桂林资源的河灯 广西新闻网图
清明节,是阳间人去坟头烧香祭拜看望故去的先人;而中元节是故去的先人的魂灵从七月初七回家看望家人,到七月十五中元节,家人祭祀后把故去的先人魂灵送走。民间不敬的说法是泼水饭送鬼。送得好就会顺顺利利,送不好就会被缠得不顺。所以村民们很重视七月半送先人送神明。而过去交通一般是走水路,故而送先人的地方一般选择在水边,有的还点燃蜡烛、油灯、松明灯放在小木板等漂浮物上,河灯一路漂去,送先人一程。
图7、中元思故(网络图片)
由七月半的中元节,引出桂林民间两句俗话:
一是“鬼吃粑粑人做岀”,糯米磨成浆蒸出来的白馒头叫做“粑粑”,以前农村七月主要以糯米粑粑作为主要祭供品,桂林人以此话形容什么事都是人做出来的。
二是把送礼打点各路人马叫做“泼水饭”,如同七月半把祭供的肉酒饭伴上水泼出去给鬼神吃一样。
图8、泼水饭
边车,2024年8月19日农历甲辰年七月十六写于广西桂林
往期相关内容:
36、敬畏神明七月半——昔我往矣之三十六
我公公的九旬沧桑世纪经历
回忆母亲——“做得了活、吃得了苦、赶得了圩、和得拢人”
从高炮老兵到家庭“司务长”
怀念有你相伴的日子
2022:痛彻心扉,头白鸳鸯失伴飞